▲游建鸣(左)和田应明在团结报社《名家访谈》栏目工作室对话交流。
名家访谈田应明:团结报社社长、总编辑
游建鸣:著名影视制片人
田应明:建鸣兄,您好。非常高兴您接受我们《名家访谈》栏目的采访。严格意义上讲,您就是我们大湘西人,这次回到湘西有什么新的感触?
游建鸣:我出生在怀化芷江,但在湘西工作了近7年,这7年对我的人生来说太重要了,我一直把湘西当作我的第二故乡。虽然离开湘西多年,但每次回到这里,我都会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。
田应明:您是哪一年来湘西的?
游建鸣:1985年7月28日到湘西州电视台,1992年5月12号正式离职。
田应明:记得这么准,连日期都不差?
游建鸣:当然了,这是我人生很重要的时间节点。当时大学毕业后,我本来分配到别的地方教书,是为了爱情,我才来到湘西。
田应明:我也在湘西州电视台工作了整整13年,对电视台也有着很深的感情。您在湘西州电视台工作期间,有哪些难忘的事情?
游建鸣:难忘的事情太多了。当时,湘西广播电视局和电视台是合在一起的。进入电视台以后,我主要搞文艺这一块。当时电视台建立不久,就我们七八个人。后来,电视台不断发展壮大,从最初只有新闻部、专题部,慢慢有了文艺部、广告部。广告部主要是负责拉赞助。我们做节目,台里一般不会给经费,得自己去一些单位、企业拉赞助。你知道,我们湘西经济相对落后,每次做节目,我们拉的赞助其实很少。但是,湘西的文化绚丽多彩,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电视拍摄题材,这是我们的优势。所以,当时,我们做的节目,展现出我们湘西民族特色的东西,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观众面前都很新鲜,也非常受欢迎,得了很多大奖。
▲强视传媒获评“2017年度最具影响力节目制作机构”,图为游建鸣在颁奖现场。
田应明:我记得那时候搞了一个春节联欢晚会叫《今宵篝火通明》,现在还记忆犹新,没记错的话,您是那台节目的总导演。
游建鸣:是的。之后,我们还陆续拍摄了《高山上的亲人》、《山欢水笑》等晚会。《山欢水笑》那台晚会特别难忘,是1987年拍的,正逢湘西自治州成立30周年大庆,我请了很多人来帮忙,包括我原来的老师、同学,如作曲家杨晓波,还有湖南电视台的一班人,甚至有从湖北、北京赶来的,为这台晚会出力。当时州里给我们这台节目30万元经费,那是非常大的支持了,台里买了三台新机器,做了一台高质量的晚会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《山欢水笑》那场晚会上被大家所熟知。
田应明:对,宋祖英在那场晚会上唱了一首歌,我印象很深刻。
游建鸣:湘西是少数民族地区,当时张家界还没从湘西划出去,湘西主要有土家族、苗族、白族这三个民族。在州庆这样大型的文艺晚会上,我们通常要从民族的角度考虑平衡。当时就要请这三个民族的歌唱代表,每人演唱一首歌。刚好,苗族歌手还没定下来。就在犹豫之际,我想起有一次观看著名歌唱家胡松华的演唱,晚会上,一个小姑娘唱了一首歌叫《幸福在哪里》,当时,这个小姑娘才14岁,我对她印象很深,之后,我到处打听,才知道她叫宋祖英。那时,只知道她在中央民族学院上学,但找不到她的联系方式。我们就去北京,到她的学校去找她。刚好那天碰上了学校开运动会,偌大的学校也找不到人。最后没办法,跑到广播室用喇叭传话,广播里就喊:“音乐系的宋祖英在吗?家乡有人找你,你赶紧到主席台来一下。”这样才找到她。
田应明:专门跑到北京找宋祖英?真是不畏艰辛。
游建鸣:我们那个时候,很较劲,做什么都想做到极致、完美。在那年的晚会上,宋祖英唱的就是《梳头溪》,歌声和人都很甜美,反响非常好。
田应明:湘西电视台一直注重发掘这些本土的歌手,包括小品、音乐,甚至乐器这块的人才也很留意。
游建鸣:的确,湘西电视台作为一家市州级地方台,虽小,但当时是很火的,影响很大,也捧红了不少人。当然,这主要还是湘西这片土地历史文化独特的魅力。
田应明:湘西是一块文艺沃土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游建鸣:还有一件事,我至今难忘。1989年,我们拍《高山上的亲人》,要拍一个放排的故事情节。当时,永顺县人大一位干部推荐我们去他们县里的两岔乡拍摄。台里有一辆吉普车,车上坐了11个人,怎么坐得下?哈哈,就是人叠着人这么坐着。那时,有车坐,已经非常不错了,再怎么挤都不要紧,也没太考虑安全问题。到了两岔乡,下了车后,走了很远的山路,差不多走了3个多小时,又渴又饿,刚好碰到一家农户,我们就在他家门口煮了一锅玉米,吃完后,我们给了农户家小孩八元钱,算是我们的伙食费。我们走了大概半小时后,小孩追上我们,然后把八块钱塞给我。我说,这个钱就是留给你的,为什么要退给我。小孩就说,他妈妈知道他收钱后,骂他了,她说,客人的钱,不能要。我当时就非常感动,而且,那个小孩没穿鞋子,赤着脚,一路跑过来,脚上都流血了。
田应明:湘西人就是这样淳朴。
游建鸣:我离开湘西后,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个小孩子的故事。
田应明:这个故事让人感动!它同时告诉我们:一个人,灵魂淳朴、干净太重要了。
游建鸣:拍《高山上的亲人》这个片子,我们不知道走了多少山寨。有一次,拍完了回来,走夜路,同事邓亚平、石志强几个,还有50多个演员,一路走,走着走着,头晕眼花,有的都睡着了,邓亚平还一脚踩到一个坑里面,好不容易爬出来,脸上黑不溜秋,他背着的三脚架也找不到了,只得继续赶路。当时大家没有什么加班费、劳务费,全凭着一股热情,对事业的执著,对文艺的热爱。后来,《高山上的亲人》还上了央视,非常成功。
田应明:所以说在湘西这么多年,这里的山水、人文对您影响非常大。
游建鸣:的确是这样的。我走出湘西这么多年,特别是在影视行业做了20多年,也去了很多地方,遇到很多人,但我一直很怀念在湘西的那段日子,我深刻感受到湘西文化的魅力,这是很多地方无法比拟的,湘西人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。这么多年,在湘西吸收的文化养料,为我的事业、人生打下了底色,也让我受益终生,这也是我把湘西当作我第二故乡最重要的原因。
▲今年7月下旬,游建鸣(中)来湘西,和亲友们合影。
田应明:在湘西发展得这么好,为什么要离开湘西?
游建鸣:这个是因为很多机缘。那时,在电视台工作确实很不错,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。当时我也遇到很多机遇,比如,我有机会去央视,没去成。后来,去广东电视台,工作调动,转户口,按照当时的政策需要8000块钱相关费用,也没搞好,但最终还是离开了湘西。
田应明:上世纪八十年代,8000块钱是很大一笔钱了,特别在湘西,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哪能拿出那么多钱。
游建鸣:记得当时我的工资一个月57块钱,我还常常给《团结报》投稿,每个月稿费20几块钱,补贴家用。
田应明:哈哈,不错。当时一个月能拿20几块钱稿费非常不错了,其实,湘西的文化人,几乎都和我们《团结报》结过缘,这也是我们《团结报》值得骄傲的地方。您当时想离开湘西,主要还是想到外面去闯一闯吧?
游建鸣:和家庭也有很大关系。你知道的,我当年是为爱情来到湘西的,妻子是我的同班同学。后来,两口子感情出了问题,也算是为了爱情离开湘西吧。我觉得,我的人生也蛮有戏剧性的。当然,那时候年轻,有一股劲,想去外面拼一拼,闯一闯,刚好上世纪90年代,改革开放,大家的思想很活跃,广州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反正诸多原因,就离开了湘西。
田应明:没去成广东电视台,后来去了哪里?
游建鸣:当时,在朋友的建议下,1993年,我离开湘西,去了广州中山。朋友说,要我先到那里干半年,把户口转过去,就可以不交8000元直接调到广东电视台。
田应明:刚到广东,一定经历了不少困难?
游建鸣:万事开头难,因为什么都得从零开始。记得,我当时把所有家具都卖了,身上全部家当就这卖家具得来的600块钱。拎着两箱书,一个人来到广东,下车,就遇上瓢泼大雨,身上全淋湿了,找了个破三轮车,才把我送到酒店。
田应明:在中山,您主要从事什么工作?
游建鸣:到中山后,我去了中山电视艺术中心,就是做电视片、广告片、专题片之类的,当时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,在这里我可以说是因祸得福。当时,中山电视艺术中心并不大,但号称中国商业影视剧的黄埔军校。其实,就是把电视转化成商品的一个机构,它带动了当时全国的影视革命。我在这里初步完成了商业启蒙,就是明白电视片可以变成商品,可以卖钱。
田应明:这就是改革开放市场化的结果,那么您在湘西学到的做电视片的本领,肯定马上就派上了用场?
游建鸣:是的。在这里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。当时,湖南电视台有一档栏目叫《大千世界》,这个栏目其实是从外国引进的一些视频资料,然后加工制作成电视片。我就把这个资料全部买下来,重新编辑,做了一个57集的节目,叫《花花世界》。然后卖给74个电视台播放,赚了27万,这算是我来广东的第一桶金,它让我生存下来。但真正让我起步的是1994年拍威力洗衣机的广告片,我赚了100万。30秒的广告,在20多个省级电视台和40多家地市台播出。威力洗衣机的老总对我非常关照,现在我们关系还非常好。
田应明: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您就开始往真正往影视艺术方向发展了吧?
游建鸣:完成资本的积累后,我们就开始自己创业,成立影视公司,专门制作影视剧。
田应明:这些年,您在影视制作上确实成绩斐然,您担任董事长的强视传媒在业界很有影响力。一路走来,从《小李飞刀》《中华英豪》到《金粉世家》《最后一战》,这些电视剧几乎家喻户晓。
游建鸣:1996年拍了《中国模特》,1998年做《小李飞刀》,《小李飞刀》这部剧完全是我自己的,由我自己掌控,在当时也是非常火的,收视率很高。2002年拍《金粉世家》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剧,当年刚刚崭露头角的刘亦菲、陈坤,现在都是国内一线演员。后来,就越拍越多了,最多的时候一年做11部剧,那是影视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。当然,现在想来,也是很浮躁的一个阶段,大量资本介入这个行业,看上去很热闹,但其实没出多少真正的好作品。这几年,我想慢下来,多做一些精品。顺便透露一下,我们最近做了一部家庭剧,靳东主演,讲述一个男人回归家庭的故事,很有意思。
田应明:的确。做影视也需要回归。开始也许为了生存,不得不资本至上,但真正热爱影视艺术的人,可能最终还是渴望回归艺术本身。
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游建鸣(后排左五)在湘西拍摄《悠悠猛洞河》,和剧组人员合影。
游建鸣:其实,艺术和市场、资本并不是矛盾的。作为我来说,我是制片人,是投资者,我们不能跟商业的行为去做斗争,我们还是要顺从于市场。但是,我们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理想,悄悄地在作品中塞点“私货”进去,就是把自己的一些理念、思考塞进你的作品里,这是做影视剧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地方。
田应明:我觉得,影视作品要达到更高的层次,还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塞入一点“私货”。
游建鸣:的确,作为一个影视人,这么多年,我们也一直在反思这些问题。说实话,我们中国尽管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电视剧的国家,一年生产上万集的电视剧,但我们这些作品如果和美国、日本、韩国这些影视剧去比,高下立分。并不是我们花的钱不多,制作不精良,而是这个故事的来源,往往没有一个根基。这个根基很重要。这些年来,我们整个圈子里面都在讨论这些话题,大家都冷下来,静下来,发现还是要从作品的整体思想上找问题。艺术作品中的根基和整体思想,本质上就是民族文化、国家精神。
田应明:民族文化、国家精神是艺术的灵魂。然而,一个影视作品要找到根基,真正演绎出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,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更多的人选择肤浅、低俗、迎合来获得短浅的商业利益,这或许才是当下影视行业少精品力作、多粗制滥造的根本原因。
游建鸣:很有道理。其实,美国、日本、印度的影视作品非常注重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的表现,他们拍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,在全世界得到推广。我觉得我们中国影视行业也会慢慢思考、沉淀。
田应明:近年来,您也拍摄了不少湘西题材的影视剧。比如,《最后一战》《湘西喋血记》,包括《中华英豪》都可以算是以大湘西为背景的好剧,您这种湘西情结令人感动!
游建鸣:这些年拍了一些湘西题材的影视剧,多半也是因为家乡情结在里面。大家都知道,湘西文化多元,个性鲜明,有很多故事原型非常适合拍成影视剧,题材确实非常多,也非常好。上世纪80年代拍的《乌龙山剿匪记》《边城》都是很好的湘西题材的影视剧作品,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欢。前些年,我谋划拍摄三部湘西题材影视剧,构成一个“湘西三部曲”,我也尝试过,努力过,但可能努力还不够,希望今后有机缘来湘西圆这个梦。
田应明:当前,我们湘西正着手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,您可以说是湘西文化、宣传战线上的专家,您对此方面湘西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?
游建鸣:我觉得湘西最大的资源就是生态、文化,我们的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。所以,把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作为湘西发展的战略目标,这是非常正确的。我也算在湘西文化宣传战线上工作多年,对于生态文化公园建设,全域旅游发展,我想,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加大宣传,而且在宣传手段上,要与时俱进。比如,现在流行短视频,我们完全可以拍一些有意思的故事,把湘西文化包装得更为真实、可感,近人脉、贴地气,然后更好地传播出去。
▲ 团结报2019年8月28日《名家访谈》截图
来源|团结报(文字整理/欧阳文章 万昕 龙尧 图片摄影/岳跃强 欧阳仕君 杨贤清 谢杰 胡赢迎)编辑|刘娜
监制|龙尧
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
■ 【名家访谈】蔡测海:作家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
■ 【名家访谈】罗宏:一个有理想的湘西人一定有诗和远方
■ 【名家访谈】余大鸣:艺术家,要贴着大地行走~~~
■ 【名家访谈】田耳:作品是我心中惟一的重要
■ 【名家访谈】田瑛:我是一只恋家的候鸟